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客居于临皋亭。中秋夜,苏轼举酒对月,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该词上阕抒发了中秋之夜的羁旅之思,下阕则借想象与明月对语,以生死、离合、悲欢等话题抒写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上阕描写的是苏轼在中秋之夜,面对皓月当空,不禁发出感慨。他问青天,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好像是在询问时间的流逝。然后,他又想象自己在天宫中,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年。这种“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的写法,表达了苏轼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下阕: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阕描写的是苏轼想象着自己乘风飞上天去,但是又担心天宫太高太冷,无法忍受。于是,他决定还是在地面上跳舞,这样才不会觉得寒冷。这种“起舞弄清影”的写法,表达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苏轼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平安健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这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写法,表达了苏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风格豪放,感情真挚,寄托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哲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