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春天,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有家难归,漂泊在外,心情忧伤。他看到春水碧绿,水鸟飞翔,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全诗如下: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巉岩与中流,放过两三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春水:春天的江水。
碧于天:碧绿得如同蓝天。
画船:彩绘的船。
听雨眠:一边听雨一边睡觉。
巉岩:岩石突兀高耸的样子。
中流:江河中央的地方。
两三船:几条船。
遥知:远远地知道。
兄弟:这里指诗人的兄弟姐妹。
登高处:登高望远的地方。
茱萸:一种植物,端午节时人们常佩戴茱萸来避邪。
翻译:
春天的江水碧绿得如同蓝天,我躺在画船上听雨入眠。
岩石突兀高耸在江河中央,只有几条船从那里经过。
远远地知道兄弟姐妹们正在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少了我一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春天,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有家难归,漂泊在外,心情忧伤。他看到春水碧绿,水鸟飞翔,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春水碧绿,诗人乘船游春。诗人用“碧于天”来形容春水的绿,可见春水的绿是多么的碧绿。诗人躺在画船上,一边听雨,一边睡觉,好不惬意。但是,诗人的心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平静,他其实是在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的第三句写巉岩与中流,放过两三船。巉岩是岩石突兀高耸的样子,中流是江河中央的地方。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所乘的船正在从岩石突兀高耸的江河中央经过。诗人用“放过”二字来形容船只经过岩边的样子,生动形象。这一句诗也为诗的颈联作了铺垫。
诗的颈联写诗人遥知兄弟姐妹们正在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却少了我一人。端午节时,人们常佩戴茱萸来避邪。诗人想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正在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而自己却不在他们身边,不禁感到万分悲痛。这一联诗写出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意境优美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