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杜甫的诗月夜什么意思?

首页

杜甫的诗月夜什么意思?

杜甫的诗《月夜》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诗《月夜》表达了诗人在秋夜的寂静中,对离家亲人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杜甫《月夜》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这一年夏天,杜甫一家由华州东迁夔州。途中,杜甫的两个孩子不幸夭亡。秋季,杜甫一家从奉节徒居夔州瞿塘峡口,安居三峡。其间虽与僚友有过一些欢愉集会,但杜甫心中依然郁郁寡欢,愁思难遣。这首《月夜》便是诗人在这样情绪下所作。

诗歌本体

《月夜》是五七言古体诗,共二首,每首四句。

第一首:戍鼓断人行,边烽动客情。故乡今宵见,千里梦同衾。

第二首: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多重生女。暮至塞垣都坯尽,更烧枯骨照山川。

诗歌翻译

第一首:戍边的鼓声停止了行人的踪迹,边塞的烽火引起了远游之人的怀乡之情。今夜我的故乡可以看见明月,我们即使相隔千里,也会在梦中同床共枕。

第二首:由此可见,普天下父母的心思,不愿再生男儿却愿再生女儿。战乱中父亲和妻子的坟墓都被毁坏了,只好用枯骨燃烧火堆照彻山河。

赏析

第一首诗起句写边塞的景象,“戍鼓”、“边烽”点明了诗的发生地,而“断人行”、“动客情”则把诗人羁旅异乡、难以成眠的心境婉婉道出。颔联直抒思乡之情,“故乡今宵见”,是说此时此刻自己的故乡也正处在月朗星稀的夜晚,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千里梦同衾”的想象。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梦中,寄托于那轮明月之中,“千里梦同衾”,这一想象既寄托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圆的渴望。

第二首诗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多重生女”是全诗中最有名的千古绝唱。这一句道出了多少军旅家属的心声,也道出了多少生于乱世、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心声。这个乱世实在太痛苦了,以至于父母们都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生为男儿。颈联描写战争的惨烈,句中“坯尽”、“更烧”写出了战争中百姓们惨烈的死亡情景,“暮至塞垣都坯尽”中的“坯”字、“更烧枯骨照山川”中的“枯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尸横遍野、无以收葬的惨状,诗人将亲人的白骨与塞垣融在一起,照亮了整个山川,这种描写不仅更深刻地展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愤恨。

杜甫《月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秋夜月色的描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深情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深切愤恨。全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淳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堪称经典。

热门工具

Copyright© 名字网-专业婴儿宝宝起名网站!闽ICP备2022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