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其中《望月》一诗,是杜甫在公元763年12月写于四川成都时,当时他正遭遇人生的挫折和不幸,饱尝流离失所之苦。
《望月》全诗如下:
满目飞明镜,归心隔千里。家书到秋冷,旅况惊霜驶。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改。
况遭凄凉夜,长见秋月明。
首句“满目飞明镜,归心隔千里”,展现了诗人在异乡的孤单与思念之情。无论是上元节夜晚月色皎洁的漫天繁星,还是遥远的长安城里家乡亲人的盼望,都让身处异乡的诗人倍感离愁满目。
次句“家书到秋冷,旅况惊霜驶”,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客居旅途的艰难与辛酸之情。诗人收到的来自家里的信件中诉说着家里的各种艰辛情况,让他为家人的生活感到忧心忡忡。
三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改”,表达了诗人作为宦游之人的漂泊不定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的无奈之情,尤其是在异乡的漫漫长夜里,看到明月当空,更是百感交集。
最后一句“况遭凄凉夜,长见秋月明”,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之情,他孤身一人在凄凉的夜色中,看着明亮的秋月,只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体而言,《望月》一诗体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漂泊异乡时的孤独愁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诗中也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