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江楼,表达了诗人面对江水的茫然和感伤之情。全诗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黛,
烟浓破雾,月落乌啼。
霜露满衣,关山阵角,
征人归路,何处是家?
该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秋,杜牧时任黄州刺史。当时,杜牧因得罪权贵,被贬黄州。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与楚地相邻。楚地,在古代以荒凉偏僻著称。杜牧在这里,感到孤独寂寞,前途渺茫。他每当登上江楼,遥望长江,就会想起自己的遭遇,不禁悲从中来。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出了秋天的广阔和清朗。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秋风吹来,江波粼粼,波光闪烁。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无心欣赏,他只感到愁绪满怀。
第二句,诗人写出了自己站在江楼上,遥望远方的景色。只见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秋风吹来,树叶随风飘落。诗人看着这些景象,心中充满了感伤。
第三句,诗人写出了自己在江楼上看到的雾气和月光。雾气浓厚,遮挡了月光的照射。月亮时隐时现,发出微弱的光芒。诗人看着这朦胧的月光,心中感到更加凄凉。
第四句,诗人写出了自己站在江楼上看到的霜露。霜露落在衣服上,诗人感到寒冷。他想起自己戍守边关的征人,此时也正在风霜中跋涉。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更加伤感。
第五句,诗人写出了征人归路。征人,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他们远离家乡,日夜思念亲人。诗人想到,征人归路遥远,不知何时才能与亲人团聚。他的心中,充满了悲哀和同情。
这首诗,抒发了杜牧对边塞征人的同情和对前途的迷茫。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楼秋景的凄凉,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和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