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与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介子推被焚而死、曹娥救父投江等故事有关。
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大多与节日的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和自然景物有关。
风俗习惯:诗词歌赋中,对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详细的描写,如菖蒲艾叶悬门户、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历史传说:端午节与屈原投汨罗江自尽、介子推被焚而死、曹娥救父投江等故事有关,这些故事也常常出现在端午节的诗词歌赋中。
自然景物:端午节正值仲夏,诗词歌赋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很多,如荷花盛开、柳絮飘飞、燕子归巢等。
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色:
语言精练: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大多语言精练,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意境深远: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往往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诗人通过对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屈原、介子推、曹娥等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律优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大多音律优美,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端午节的诗词歌赋,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如:
屈原的《九歌·国殇》:屈原在《九歌·国殇》中,描写了楚国战士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们。
曹娥的《曹娥碑》:曹娥的父亲在端午节期间溺水身亡,曹娥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投江自尽。曹娥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人们在端午节期间为她立碑纪念。
孙思邈的《千金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端午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如菖蒲艾叶悬门户、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
杜甫的《端午》:杜甫在《端午》中,描写了端午节期间的热闹景象,以及他自己在端午节期间的所见所闻。
白居易的《龙舟会》:白居易在《龙舟会》中,描写了端午节期间的龙舟比赛,以及人们在龙舟比赛期间的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