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与诗并在明月,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是李白在宣州谢眺楼为送别友人校书叔云而作。诗中,李白以“苟且与诗并在明月”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之情。
苟且,本意为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但在诗文中,苟且一词往往被用来形容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态度或风格。苟且诗,是指那些敷衍了事、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推敲而写出的诗歌作品。
苟且诗往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性,语言粗俗浅白,意境平庸无奇。这样的诗歌,虽然不乏一些押韵对仗的技巧,但读起来却索然无味,让人难以产生共鸣。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苟且诗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鄙视。唐代诗人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诗与明月,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明月往往被用来象征高洁、清雅的品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将苟且与诗并置于明月之下,不仅表达了他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更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之情。
李白一生嗜酒,放浪形骸,但他却是一位极其认真和严谨的诗人。他曾说:“吾将酒为常,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在李白看来,诗歌创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绝不能敷衍了事。他认为,只有那些经过认真思考和推敲而写出的诗歌作品,才能流传后世,为人们所传诵。
李白的这种诗歌创作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创作精神的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以诗歌为载体,抒发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