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描写了登临黄鹤楼远眺武汉市区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愁和寂寞。全诗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冬天游历湖北黄鹤楼时,写下了这首诗。当时,崔颢正值壮年,意气风发,胸怀大志。他登上黄鹤楼,放眼望去,只见晴川历历,汉阳树木葱郁,芳草萋萋,鹦鹉洲上绿意盎然。诗人不禁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但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丝惆怅和寂寞。因为他想到,昔日的仙人已经乘黄鹤离去,此地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了。
《登黄鹤楼》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愁和寂寞。
诗歌开头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直抒胸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人用“昔人”二字,代指仙人,暗示黄鹤楼的悠久历史和神秘色彩。而“空余”二字,则表现出诗人对仙人离去的惋惜和寂寞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进一步渲染了诗歌的意境。诗人用“一去不复返”形容黄鹤的离去,表现出仙人与凡人的隔阂和距离感。而“白云千载空悠悠”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给人以无限的感伤和惆怅。
以下两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黄鹤楼周围的景色。诗人用“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描绘出晴川上汉阳树木的清晰可见和鹦鹉洲上芳草的茂盛葱郁,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蓬勃向上。
《登黄鹤楼》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被誉为“唐诗第一律”。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韵味悠长。诗人通过对黄鹤楼周围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愁和寂寞。诗歌中的许多名句,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