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朝官员、文学家、哲学家,去世时66岁。韩愈没有绝笔诗,病逝前写下最后一首诗《初南食诗六首》,其中一首为:
> 衰朽病于南,枯槁形销铄。
> 闭门非所宜,期年亦已足。
> 久客自有心,早岁非吾学。
> 流连愧所守,浩荡无终极。
这首诗反映了韩愈在晚年时身体衰弱、内心孤独的境况。韩愈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常被贬官流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被贬为潮州刺史。潮州是一个偏僻的边远之地,条件艰苦,韩愈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这首诗中,韩愈用“衰朽”、“枯槁”、“形销铄”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见他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闭门非所宜,期年亦已足”这两句诗表达了韩愈对流放生活的厌倦。韩愈在潮州已经生活了一年多了,他感到非常孤独和压抑。他渴望离开这个地方,回到长安去。
“久客自有心,早岁非吾学”这两句诗表达了韩愈对自己的反思。韩愈一生漂泊不定,四处奔波,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儒家士大夫的责任。他认为自己应该像孔孟那样,留在家乡,传播儒家思想。
“流连愧所守,浩荡无终极”这两句诗表达了韩愈对人生的感叹。韩愈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像一叶浮萍,没有根基。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方,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这首诗是韩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它反映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也体现了韩愈作为一位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