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牧于公元828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春游扬州城东郊,追忆扬州与六朝文化有关的历史遗迹,对盛衰无常的人世生发出感慨而作。
诗的首联描绘了扬州城东郊萧瑟的春景:暖阳初照,草木初生,城外郊野,一座荒凉的古冢已裂开了石缝。
诗的颔联用时空转换的技巧将思绪从眼前引入六朝兴衰的历史,通过对萧梁文帝萧衍以道士的身份,为萧齐明帝萧鸾守灵而修建的栖灵寺的描写展现六朝的兴衰。
诗的颈联借用《史记·周本纪》中“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典故,描写现在六朝的皇族陵墓,只剩下那些护陵的石像,给人一种萧瑟的意境。
诗的尾联用推托之词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感慨:现在扬州城中也有很多人像这些石像一样,被人们遗忘了。其实,这正是追忆往昔盛衰兴亡后的自然感受。
全诗通过对六朝的历史遗迹的描绘和感慨,抒发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感悟,也流露出对六朝文化和历史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