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又称“三月节”、“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二天举行。
寒食节的来介有许多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的谋臣,重耳逃亡在外19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有一次,重耳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给重耳吃,重耳深为感动,发誓他日若能回晋国执政,定要重赏介子推。
晋文公闻讯悲痛不已,下令全国禁止火种,冷食三天,以示哀悼,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当时杜牧正在黄州任刺史。
黄州地处江南,寒食节的风俗比较盛行,杜牧在黄州过寒食节时,有感而发,作了这首诗。
《寒食》诗共四句,全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清明时节阴雨连绵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思念之情。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去扫墓祭奠,所以路上行人难免会想起自己的亲人,感到悲伤难过。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出作者走累了,想找一家酒馆喝一杯,以排解心中的愁绪。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在牧童的指点下,作者找到了酒馆。杏花村是杜牧家乡的名称,这里代指酒馆。
全诗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写,以及作者思念亲人、旅途劳累、想喝酒的心情,表达了一种孤独、伤感、怀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