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也是一首著名的词牌名。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出自《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清平乐》,原为北齐乐曲,后被唐玄宗改为《霓裳羽衣曲》的第三部。因此,“清平乐”一词既可以指乐曲,也可以指词牌,而黄庭坚的《清平乐》则是属于词牌名之下的一首词作。
《清平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黄庭坚的仕途经历息息相关。据考证,这首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黄庭坚被贬至宜州(今广西宜州市)期间。当时,黄庭坚因卷入“元祐党争”而被贬官,心情十分抑郁。在宜州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感怀身世的诗词,其中就包括《清平乐》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了黄庭坚被贬宜州后的生活状况:“春晚绿野添生色,红紫已陈迹。花落子成空,始信春难觅。”这两句词中,“春晚”和“红紫”代表着春天的繁荣,“空”和“难觅”则代表着春天的消逝。这两句词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暗示了黄庭坚仕途的坎坷和内心的落寞。
这首词的下阕主要写了黄庭坚对未来的期待:“唯有青青草,相依到黄昏。莫使泪沾衣,试向高塘看。绿水悠悠生晚气,青山淡淡起疏烟。”这两句词中,“青青草”和“青山淡淡”代表着坚韧和希望,“莫使泪沾衣”和“试向高塘看”则表达了黄庭坚对未来的乐观和自信。这两句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黄庭坚对仕途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总之,《清平乐》这首词是黄庭坚在被贬宜州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抒情词,也是一首哲理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