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是清朝诗人龚自珍所作,创作于1819年(己亥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篇之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时政的愤慨,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己亥杂诗创作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当时清朝统治已经走向衰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龚自珍作为一位进步诗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他以诗歌的形式,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堕落,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己亥杂诗共104首,每首四句,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诗中,龚自珍以犀利的笔锋,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他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感叹当时的社会死气沉沉,一片沉寂。
龚自珍笔下的吏治腐败、官场黑暗。“州县谩云多正直,更无一人不爱钱。”,这句话十分巧妙的揭示了当时下层官吏虽表面上看似正直,实则也贪恋钱财,暗示了官吏的虚伪和贪婪
龚自珍在诗中也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写道:“田家岂不苦?婴儿号饥寒。”,表现了对农民生活困苦的关切,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痛恨。
龚自珍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九州非尽碧荧荧,东海若知明海镜。”,这是诗人在绝望中仍然抱有希望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交织、人民群众苦闷挣扎的复杂局面。
己亥杂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篇,诗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中的一些句子,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成为著名的警句,至今仍在人们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