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背景是诗人在春日闲游时,看到一个小池。诗人被小池的美景所吸引,驻足观赏,并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了小池所在的幽静环境。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幽处:幽静之处。禅房:僧人居住的房间。花木深:花草树木茂密。这两句诗描绘了小池周围的环境非常幽静,花草树木茂盛,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
第二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小池中鸟儿和鱼的快乐,以及诗人自己内心空明宁静的状态。这两句诗中的“山光”和“潭影”是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到的景物,而“鸟性”和“人心”则是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景物。
第三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描写了小池周围万籁俱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回荡。这两句诗中的“万籁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诗人通过听觉感受到的景物。
第四句“奈何!取次为携壶,上取累累摘”,描写了诗人自己想要取水,但是却无从下手。这两句诗中的“取次为携壶”和“上累累摘”是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到的景物。
这首诗的结尾“忽然振林木,归鸟尽无心”,描写了诗人看到归鸟飞过小池,然后消失在树林中。这两句诗中的“忽然振林木”和“归鸟尽无心”是诗人通过视觉感受到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