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该诗为组诗《月夜》的第四首,这组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永泰元年(765年)十二月,是杜甫晚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军中留守或寓居期间所作。其时,叛军围困秦州,陷城在即,杜甫在战事频繁、人心浮动的危难中,既忧国忧民,又牵挂妻儿,满腹忧愤。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起联着重写亲人思亲人。起句写出月夜观月之景,“今夜鄜州月”四字,交待了月下思归的时空,诗人现在人在秦州,而亲人在鄜州,两个地方都有明月高悬,月夜当空,“今夜”与“鄜州”二词,暗示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今夜”对“去年”,互文见意,可见诗人此时对鄜州明月思归之切。“闺中只独看”一句直接点出诗人在长安的亲人在月夜里独自分担相思之苦。一个“只”字,既表现出独处之孤寂,又暗示出夜深人静之时。“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两句,由设想中的亲人的相思,进而写出怀念的深情。“遥怜”二字,流露出无限的关切之情。既是对小儿女思念亲人的遥想,也是对自己妻子的遥想。诗人设想在此时此刻,他们定然也在因看到故乡月亮而重忆长安。“未解忆长安”五个字,道出了小儿女还小,还不会像大人一样思念长安。一个“未解”,说明诗人对孩子的体谅。全诗以“思”为纲,以“月”为题,以“情”为核,意蕴丰厚。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互相依靠着虚掩的门扇,让月光照着我们俩,擦干彼此的泪水?这里,诗人设想与妻子团聚的幸福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但“何时”二字,却透露出诗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团圆无期的忧虑。“倚虚幌”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相互依靠的亲密情意。“双照泪痕干”四字,含蓄地写出夫妻团聚的喜悦。“泪痕干”,暗示了分离的痛苦融化在团圆的幸福之中,也写出了夫妻重逢的喜悦和幸福。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颔联和颈联,都是写对亲人的思念,只是角度不同。颔联是从正面写,颈联是从侧面写。颔联着重正面写诗人对亲人的思念,颈联着重侧面写亲人对诗人的思念。诗人遥想在鄜州的亲人,在月夜里也一定和自己一样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所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颔联和颈联,使全诗的思念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渲染。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尾联重写起句,自问自答,自然流畅。尾联和起句相对,同样写月的圆满,但心情不同了。起句写今夜鄜州月,但孤身只独看,心情抑郁。尾联则不然,诗人设想与妻子团圆,双照泪痕干,因而心情舒畅,盼望团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尾联中“今夜鄜州月”和起句中“今夜鄜州月”一脉相承,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使思亲、思乡之情更加深沉。由此表现了诗人对国泰民安、家国和睦的热烈向往。
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诗中著名的思乡诗。诗中,诗人通过对月夜中闺中妻儿的思念,表现了他对亲人的深切关怀和对团圆的渴望。诗中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