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只有四句,却将边塞的苍凉、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传世名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题目“凉州词”中的“凉州”是指唐代的凉州,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是唐朝西北边塞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由于地处边塞,凉州经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因此诗中描写了边塞的苍凉、悲壮。
诗的第一句“烽火连三月”写出了边塞烽火不断的情况。烽火是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每当边境有警情时,都会燃起烽火,以通知附近的军队做好防御准备。烽火连三月,说明边境战事吃紧,情况危急。
诗的第二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边塞将士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家书是亲人之间传递音信的书信,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家书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对于身处边塞、生死未卜的将士来说,家书更是价值千金。
诗的第三句“白头搔更短”写出了边塞将士的沧桑之感。白头是头发花白,是衰老的标志。诗中的“白头搔更短”是指将士们在边塞征战多年,饱经风霜,头发变得花白,而且越来越短。这不仅仅是岁月流逝的痕迹,更是将士们为国戍边的牺牲和奉献的见证。
诗的第四句“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边塞将士的疲惫之态。不胜簪是指头发太多,插不下簪子。诗中的“浑欲不胜簪”是指将士们饱经风霜,头发变得杂乱无章,已经无法用簪子固定。这既是将士们疲惫之态的写照,也是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国戍边的精神写照。
总之,凉州词通过烽火、家书、白发等意象,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悲壮,表现了边塞将士对家人的思念和为国戍边的牺牲奉献精神,是一首具有很强感染力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