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晚期,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罗隐生活的时代,正是藩镇割据最严重的时期。藩镇节度使们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朝廷为了平息藩镇叛乱,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征收赋税。罗隐的《桃花》诗,就是他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罗隐的《桃花》诗,是一首讽刺诗。诗中,罗隐以桃花自比,以春风自比朝廷。桃花在春风中盛开,但春风很快就过去了。桃花失去了春风的庇护,很快就会凋零。罗隐用桃花的遭遇,来比喻自己和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的遭遇。
罗隐在诗中写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尽日随春风,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桃花潭”,是指罗隐的家乡——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罗隐在桃花潭边长大,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诗中的“汪伦”,是罗隐的朋友,也是一位诗人。汪伦曾在桃花潭边设宴款待罗隐,罗隐对汪伦的盛情款待非常感激。
诗中的“春风”,是指朝廷。罗隐希望朝廷能够像春风一样,温暖和煦,抚慰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但现实是,朝廷并不关心那些怀才不遇的文人学士,他们只能像桃花一样,在春风中盛开,然后凋零。
罗隐的《桃花》诗,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诗中,罗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对朝廷的失望之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晚期的社会动荡,以及当时文人学士的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