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诗,是指古代中国科举考试中落榜的考生所写的诗歌。这类诗歌往往抒发考生落榜后的失意、沮丧、愤懑等情绪,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感叹。
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极低。据统计,明清两朝,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约为数万人,而考中进士的人数仅为数百人。因此,落榜是科举考试中很常见的事情。
落第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抒发落榜后的失意、沮丧、愤懑等情绪。落榜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多年苦读,却一朝落榜,自然会感到失意、沮丧、愤懑。在落第诗中,考生们往往会倾诉自己的这些情绪。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落第》诗中写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朝落魄归家去,始知功名不易求。”这首诗中,杜甫就表达了落榜后的失意和沮丧之情。
2. 对功名利禄的感叹。落榜后,考生们往往会对功名利禄产生新的认识。他们会意识到,功名利禄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值得人们为之付出一切。在落第诗中,考生们往往会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感叹。如宋代诗人陆游的《落第》诗中写道:“功名未遂心长在,学业无成鬓已斑。却忆少年读书日,青灯影里话功名。”这首诗中,陆游就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感叹之情。
3. 表现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虽然落榜了,但考生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们往往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落第诗中,考生们往往会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如清代诗人袁枚的《落第》诗中写道:“落第不须叹,好诗自能传。他年若得志,定要报恩田。”这首诗中,袁枚就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