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是其组诗《新乐府》中的第五首,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唐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为筹集军饷,***加重赋税,人民负担沉重,生活艰难。当时,有一种称为“炭翁”的职业,指那些以烧炭为业的人,他们通常在深山老林中砍伐树木,然后将其烧成木炭,再挑到城里去卖,以此谋生。
《卖炭翁》这首诗,以一个卖炭翁的视角,讲述了他卖炭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状况。
诗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卖炭翁的艰辛与困苦。他为了生计,不畏寒冷,冒着风雪,挑着沉重的木炭,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市场。
诗的第二部分,讲述了卖炭翁在市场上遇到的一系列不幸遭遇。他费尽力气挑来的木炭,因为太潮湿而无法卖出好价钱;他还遇到了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县官,被他勒索了一笔钱,导致他血本无归。
诗的第三部分,抒发了卖炭翁内心的悲愤和无奈,他对官府的压榨和欺凌感到愤怒,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悲哀。他只能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继续挑着木炭,艰难前行。
《卖炭翁》这首诗,深刻揭露了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凋敝,底层人民生活困苦,官府腐败无能的现实。诗人通过对卖炭翁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愤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