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因得罪权臣李林甫被罢官,离开长安,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漫游生活。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不久后,在江夏(今湖北武汉)时写下的。
诗意: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清辉,挂衣叹明月。
> 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中秋之夜,海上生起一轮明月,照亮了天涯海角。身处异乡的人们,此时共同仰望明月,心中不免生出思念亲人的情绪。
诗人独自一人在外漂泊,更加思念远方的父亲。他灭烛独坐,欣赏着皎洁的月光。月光清冷,诗人想起父亲慈爱的面容,不禁感叹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
诗人希望能够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父亲身边,与他共剪西窗烛,谈论当年巴山夜雨时的趣事。
诗中,诗人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月光的描写。月光清冷,也映衬着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诗人希望能够早日与父亲团聚,共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