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夕照》诗作于庆历五年(1045年)暮春时节。当时,欧阳修正在滁州担任知州。滁州位于安徽省中部,是长江中下游的重镇。滁州的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是欧阳修非常喜爱的地方。
绿柳才黄半未匀,江流似有翠蓝色。白苹红蓼滩头卧,一道残阳铺水中。
诗歌通过对夕照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明快,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第一句“绿柳才黄半未匀”写的是晚春时节,柳树的叶子才刚刚开始变黄,还没有完全变黄。诗人用“才黄半未匀”来形容柳树叶子的颜色,既准确又形象,让人一看便知晓柳树叶子的颜色变化。
第二句“江流似有翠蓝色”写的是江水在夕阳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翠蓝色的景象。诗人用“似有翠蓝色”来形容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水的清澈,也突出了江水的美丽。
第三句“白苹红蓼滩头卧”写的是在夕阳的映照下,白苹和红蓼在滩头静静地躺着。诗人用“卧”字来形容白苹和红蓼的姿态,既形象又生动,让人仿佛看到白苹和红蓼在夕阳下安详地入睡。
第四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写的是夕阳西下,一道残阳铺洒在水中。诗人用“一道残阳铺水中”来形容夕阳的景象,既壮丽又凄美,让人不禁为夕阳的落幕而感到惋惜。
《夕照》诗是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诗中的名篇。这首诗语言明快,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诗歌风格。诗中,欧阳修通过对夕照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夕照》诗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明快,清新自然。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深奥的典故,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将夕照的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例如,“绿柳才黄半未匀”一句,就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了柳树叶子的颜色变化。“江流似有翠蓝色”一句,也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了江水的颜色。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一目了然。
《夕照》诗的第二个特点是意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诗中,欧阳修通过对夕照的描写,创造了一个宁静安详的意境。例如,“白苹红蓼滩头卧”一句,就写出了白苹和红蓼在夕阳下安详地入睡的景象。“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也写出了夕阳西下,一道残阳铺洒在水中的景象。这些句子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夕阳下,感受着夕阳的温暖和宁静。
《夕照》诗的第三个特点是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欧阳修通过对夕照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例如,“绿柳才黄半未匀”一句,就写出了欧阳修对柳树叶子的喜爱。“江流似有翠蓝色”一句,也写出了欧阳修对江水的喜爱。这些句子读起来让人感受到欧阳修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欧阳修也通过对夕照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一句,就写出了欧阳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诗读起来让人感受到欧阳修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