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这首诗是清朝诗人郑燮所作,内容如下:
一生布衣,饱经风霜,
两手空空,无牵无挂。
行乞度日,忍辱偷生,
百般屈辱,皆是生活。
身处乱世,命如草芥,
朝不保夕,死生难料。
但求一饱,不求荣华,
但愿太平,不求功名。
郑燮,字板桥,号理庵,又号潍县郑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文学家。郑燮出身贫寒,少年时父母双亡,由族人抚养长大。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通诗文书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中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
雍正九年(1731年),郑燮出任范县知县。在任期间,他政绩斐然,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然而,由于他刚正不阿,得罪了上司,被撤职查办。此后,郑燮辗转多地做官,最后辞官归隐,专事诗画创作。
郑燮的诗以清新自然、通俗易懂著称,他的画以简练生动、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推崇,并被广泛收录于各种诗文选集中。
这首《乞丐》就是郑燮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乞丐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的同情和怜悯之情。诗中开头两句“一生布衣,饱经风霜”,交代了乞丐一生的贫困和艰辛。接下来两句“两手空空,无牵无挂”,写出了乞丐的凄苦和无依。然后四句“行乞度日,忍辱偷生,百般屈辱,皆是生活”,描写了乞丐为了生存而乞讨,受尽屈辱的情景。最后两句“身处乱世,命如草芥,朝不保夕,死生难料”,则揭示了乞丐在乱世中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时期乞丐的悲惨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