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在清明节写下的这首《清明》,借鉴了古乐府《寒食》的诗意,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这个节日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并借节日礼俗抒发了浓浓的乡愁。
《清明》
杜甫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酒旗风暖少年客, 天涯未归游子魂。
父母近存无远信? 妻子儿女岂堪论?
借问江东风景异? 竹外桃花三两枝。
诗歌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交代了地点。清明时节,诗人踏青游春,来到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诗人与牧童的对话,反映了清明踏青寻酒的风俗。牧童遥指杏花村,预示着诗人将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清明节。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饮酒赏花,借酒浇愁。
“酒旗风暖少年客, 天涯未归游子魂。”诗人置身于酒旗飘扬、花香四溢的杏花村,与当地的少年们一起饮酒赏花,但他的思绪却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诗人借用“少年客”和“游子魂”两个意象,表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想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第五、六句写诗人借问江东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
“父母近存无远信? 妻子儿女岂堪论?”诗人从对家乡山水的思念,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妻儿。诗人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乡的音信了,他不知道父母是否安好,妻儿是否康健。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化成了对亲人的牵挂。
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借问江东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借问江东风景异? 竹外桃花三两枝。”诗人问江东的风景是否不同寻常,牧童回答说:“竹外桃花三两枝。”简洁明了的回答中透露出了对家乡风景的热爱和自豪。诗人虽然身在异乡,但他对家乡的热爱从未改变。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细腻,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