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共四首。这组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清明节前后,当时杜甫正在华州任刺史。在那样一个国事蜩螗、民生凋蔽的岁月里,诗人过得十分清苦,十分孤独,他多次向上级提出辞职,都未被允许。诗人忧国忧民,心情十分沉重。
清明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描绘了清明节前后华州农村的景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剥削,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清明日节,天气晴朗,诗人独自登高远眺,看到郊外一片荒凉,农民们正在忍饥挨饿,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他想到了自己贫困的生活,想到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贫苦的人民,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诗人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正是春雨绵绵的时节。诗人独自走在雨中,看到路上行人个个愁容满面,好像要断魂一样,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凉之情。他想到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想到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流离失所的人民,不由得感慨万千。
诗人写道:“江南春色倍凄凉,满眼渔船出没忙。”江南春色本来应该是十分美丽的,但是现在却显得格外凄凉。诗人看到满江的渔船在风浪中飘摇,想到渔民们为了生活而冒着生命危险在江上捕鱼,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之情。他想到了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想到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漂泊无依的人民,不由得愁肠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