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牌,共三首。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隐居在江西上饶铅山,过起了闲适的田园生活。清平乐村居创作于这个时期,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一首: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二首: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第三首:
山村斜阳外,卖鱼人归去。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卖鱼得钱未沽酒,
立尽桥头并津口。
待山僧过化到门前。
第一首:这首词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画卷。茅檐低小,溪水潺潺,白发苍苍的老翁和老婆正在醉酒中欢笑。大儿子在溪边锄豆,二儿子正在织鸡笼。最让诗人喜爱的,是那个顽皮的小儿子,正在溪边剥莲蓬吃。这首词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首: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卖炭翁的故事。卖炭翁每天起早贪黑地去山上伐薪烧炭,满脸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黝黑。他卖炭的钱都用来维持生计,身上的衣服十分单薄。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炭价能高一点,这样他就能多挣点钱来御寒。这首词通过对卖炭翁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艰辛。
第三首:这首词描写了一个卖鱼人归家的场景。夕阳西下,卖鱼人带着卖鱼的钱回家了。他一路走来,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卖鱼的钱还没来得及买酒喝,他就站在桥头和渡口,等待着山僧来化缘。这首词通过对卖鱼人归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卖鱼人和山僧的同情和关怀。
清平乐村居三首,展现了不同的乡村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和艰辛的同情,以及对卖鱼人和山僧的同情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