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是中秋节的别称,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半、中秋等,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杜甫的《月夜》诗,描写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全诗如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这首诗,首先写了中秋之夜的月色。诗人说,今夜的露水格外白,月亮比故乡的月亮还要明亮。这说明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故乡之情非常强烈。
然后,诗人写了自己的身世。诗人说,他有兄弟,但都分散了,不知道他们的死活。这说明诗人是一个飘零异乡的人,没有家可归,也不知道亲人的下落,心里非常悲凉。
接着,诗人写了对战乱的厌恶。诗人说,寄出的书信总是迟迟不到,战乱还没有结束。这说明诗人对战乱非常厌恶,希望战乱早日平息,自己也能早日回家乡。
最后,诗人写了秋天的边塞风光。诗人说,戍鼓声断断续续地响起,打断行人的脚步,秋天的边塞只有孤雁的叫声。这里诗人不仅描写了边塞的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月色、自己的身世、对战乱的厌恶和秋天的边塞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