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是唐代诗人李益于大历五年(770年)所作。李益是岭南人,曾出塞从兵,后流寓魏晋,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边塞诗较为著名。
大历五年,李益出塞从军,在边塞生活了两年,亲身经历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戍边之苦。他将这些所见所闻融入诗歌创作中,写成了《塞下曲》。
《塞下曲》是一首反映唐代边塞生活的诗歌。诗中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戍守边疆的决心。
《塞下曲》共五首:
第一首
游子一身薄,寒衣度陇山。
第二首
碛里征人三十万里,
一身能使虏生威。
帐下风霜人不寐,
将军金甲夜渡碛。
第三首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第四首
单于北望气已吞,
羯鼓一敲天地昏。
可惜无处用功力,
踏破黄河冰未翻。
第五首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生髑髅。
重泉一去魂不返,
独留妻子在河源。
《塞下曲》是一首意境苍凉的边塞诗。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寒冷、艰苦和危险,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
第二首诗,诗人用“碛里征人三十万里,一身能使虏生威”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诗人用“帐下风霜人不寐,将军金甲夜渡碛”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忠心耿耿。
第三首诗,诗人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的景象。诗人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第四首诗,诗人用“单于北望气已吞,羯鼓一敲天地昏”两句诗,写出了边塞的危险和紧张。诗人用“可惜无处用功力,踏破黄河冰未翻”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无奈和愤怒。
第五首诗,诗人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生髑髅”两句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诗人用“重泉一去魂不返,独留妻子在河源”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悲壮和家人的悲痛。
《塞下曲》是一首意境苍凉、感人肺腑的边塞诗。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也让人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