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内容多为描写山川景物的诗歌。
1. 山水诗。山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士大夫阶层厌倦了朝廷的黑暗腐败,纷纷归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就产生了大量描写山水景物、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称为山水诗。
2. 田园诗。六朝后,山诗又发展为田园诗,以描写乡村自然景物和农民生活,借此表达对朝廷黑暗统治的不满。
4. 宋诗中的山诗。宋代,山诗继续发展,涌现出大量著名的山水诗人。宋代山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感,强调诗歌的意境美。
5. 元诗中的山诗。元代,山诗趋于衰落。一方面,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严酷的文化政策,压制诗歌创作;另一方面,元朝社会经济衰退,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无暇诗画。
1. 绘画性。山诗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并将其描绘得惟妙惟肖,富有艺术感染力。
2. 音乐性。山诗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朗诵起来朗朗上口,令人赏心悦目。
4. 艺术手法。山诗经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使所描写的事物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谢灵运的《永嘉太守西陵晋安初入郡诗》。
鲍照的《行路难》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王维的《渭城曲》
李白的《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