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绝。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一个年轻学子去上学的情景。
早来庭下柳阴长,晨入私塾听讲章。
寒窗苦读十年功,
学成归来报爹娘。
清晨来到庭院下,柳树的绿荫很长;早上进入私塾,聆听老师的教诲。
在寒窗苦读十年,终于有所成就;
学成归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以一个儿童上学为题材,通过对儿童上学情形的描写,体现了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感情真挚,充满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诗歌首句写上学时间:早来。早来指早晨。早晨是上学的时间,也是儿童最喜欢的时刻。早晨的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充满了生机。儿童早早起床,来到庭院下,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柳树。柳树在微风中轻拂,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在为儿童上学加油鼓劲。
诗歌第二句写上学地点:庭下。庭下指私塾。私塾是古代儿童学习的地方。私塾通常设在先生家里,规模不大,但环境清幽,适合学习。儿童在私塾里,可以学习各种知识,如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历史地理等。
诗歌第三句写学习过程:晨入私塾听讲章。晨入指早晨进入。早晨进入私塾,聆听老师的教诲。老师是一位有学问的先生,他教导儿童各种知识,儿童认真听讲,吸收知识。
诗歌第四句写学习效果:寒窗苦读十年功。寒窗苦读指在贫寒的环境中勤奋学习。儿童在私塾里,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诗歌最后一句写学习目的:学成归来报爹娘。学成归来指学业完成后回到家乡。儿童在私塾里学成归来,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对儿童上学情形的描写,体现了儿童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儿童勤奋学习、报答父母之恩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