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为唐朝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佳节赏月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借咏月表达了自己思乡的愁绪。以下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的真实背景来回答这首诗的意思:
中秋赏月是在中国流传已久的习俗,相传源自古代帝王对秋时丰收的感恩活动,后来发展为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赏月时,人们通常会吃月饼,赏花灯,喝桂花酒等,营造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王建出生在唐朝末年,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仕途不顺,仕途历经波折,诗人内心情感丰富、敏锐而细腻。这首《十五夜望月》是王建在中秋节之夜赏月时所作,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十五夜望月》全诗如下:
中秋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诗以“中秋月”为题,起句“海上生明月”点明了中秋赏月的主题。诗人将月亮比作从海上升起,营造出一幅壮丽的景象。
颔联“天涯共此时”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中秋之夜,皓月当空,诗人与远方的亲人在天涯两端,却共享这美好的明月,这明月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颈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相思之情。中秋月色皎洁,本是团圆佳节,但诗人却因与亲人分离而倍感孤寂,整夜思念亲人,无法入睡。诗人用“怨”和“相思”两个词,来表达这种思念之情。
尾联“明月不相离,朱颜能几何”是对诗人离别之痛的慨叹。月亮虽能长久相伴,但人生有限,诗人与亲人离别之苦,令人伤感,使诗人更加感慨时不待人。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感人的思乡诗,诗人借咏月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真挚、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感染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名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