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诗中以“山有木兮木有枝”起兴,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真诚等待。
这首诗最早见于《诗经》,是传者为求仕途通畅,求官得位而作。诗中,将情感寄托向外面,以山有木,木有枝来比喻仕途的不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表达了对明君求贤若渴的期盼。《诗经》中多为四言诗,此诗却为五言,可见其独特性。
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同名作品。这首诗是李白在中秋节思念远方的朋友而作。诗中以“海上生明月”起兴,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55年中秋节,在湖北襄阳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刚从长安出游,经过襄阳,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诗人将对朋友的思念寄托在明月之上,抒发了思念之情。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同名作品。这首诗是杜甫在春天思念家乡而作。诗中以“国破山河在”起兴,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考证,此诗是杜甫在公元757年春天,在成都所作。当时的杜甫刚从长安逃难到成都,心情十分悲痛。因此,他在诗中写下了“春望”二字,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同名作品。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节思念弟弟而作。诗中以“明月几时有”起兴,写出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此诗创作的背景:写于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苏轼当时在密州任知州。那年的中秋之夜,诗人在密州超然台上登高望月,在月光下思念在外地为官的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中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