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中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辗转流离,饱经战乱之苦。晚年,杜甫定居成都,贫病交加,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7年)在成都去世,享年59岁。
杜甫在去世前一年,即贞元二十年(806年),曾写下了一首《登高》,表达了对战乱的愤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景象,也暗示了杜甫内心的悲凉。
在《登高》的中间两句,杜甫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写出了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也表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思考。落叶纷纷,江水滚滚,这一切都在告诉杜甫,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在《登高》的结尾两句,杜甫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写出了杜甫的孤独和忧愁。他一生漂泊不定,四处为家,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只能独自登台,感叹人生的苦短。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这首诗既描写了秋天的萧瑟景象,也表达了杜甫对战乱的愤懑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感情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