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写于公元757年左右。当时,李白正在江南漫游,远离家乡。中秋节的晚上,他一个人坐在床前,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诗中用月光照耀床前如同地上的霜花来衬托秋夜的静谧,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
故乡明月何皎皎,小桥流水人家。万户捣衣声点点,此心明月照我还。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写于公元757年左右。当时,李白正在江南漫游,远离家乡。中秋节的晚上,他一个人坐在船上,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诗中用皎洁的月光衬托出中秋之夜的宁静美好,以“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故乡的秀丽风光,以“万户捣衣声点点”表现出人们的欢乐气氛,以“此心明月照我还”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背萧萧人影散,征蓬萧瑟愁满怀。
这首诗的作者是马致远,写于元朝末年。当时,马致远正在外地漂泊,远离家乡。秋天的晚上,他一个人骑马走在荒凉的郊外,不禁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诗中用夕阳西下衬托出秋天的凄凉,以“断肠人在天涯”表现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无助,以“马背萧萧人影散”描绘出荒凉的郊外,以“征蓬萧瑟愁满怀”抒发了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写于唐朝开元二十年。当时,贺知章已经年过六十,离开了家乡多年。有一天,他回到家乡,发现乡音依然未改,但鬓毛已经斑白。当他见到儿时的玩伴时,他们已经认不出他了,还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诗中用“少小离乡老大回”表现出诗人远离家乡多年的沧桑,以“乡音无改鬢毛衰”描绘出诗人的容貌,以“儿童相见不相识”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陌生,以“笑问客从何处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