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海棠》是一首赞美海棠的诗。这首诗写于公元1074年,当时苏轼正在徐州任职。在徐州的春天,苏轼看到满园盛开的海棠花,不由得惊叹于它们的美丽。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写东风轻轻吹拂,海棠花盛开在月光下。诗人用“袅袅”和“泛崇光”两个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海棠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景象。
晓迎王孙扫花径,
夜送宫娥拾翠囊。
岂是绣罗裙底蕊,
却将颜色托春光。
第三、四两句写人们在清晨和夜晚都喜爱海棠花。在清晨,人们会扫净花径,迎接王孙的到来;在夜晚,宫娥也会来采摘海棠花,把它们装在翠囊中。这两句诗表现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惟有诗人最相惜,
一枝折得满衣香。
敢将幽艳夸群卉,
穠丽最堪夸国香。
第五、六两句写诗人对海棠花的喜爱。诗人认为,只有诗人才会真正懂得欣赏海棠花的美丽。他折下一枝海棠花,放在身上,满衣都是花香。他赞美海棠花的幽艳,认为它比群花都美丽。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结仍防迸翠盖。
惜春心苦欲如何,
且把韶光换此花。
最后两句写诗人爱惜海棠花,不想让它凋谢。他怜惜海棠花的娇弱,小心地摘下一枝,生怕弄坏了它。他也知道,春天即将过去,海棠花很快就要凋谢了。他希望能够用韶光来换取海棠花的生命,让它永远盛开。
苏轼的这首《海棠》诗,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淡雅幽远。他通过对海棠花的描写,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咏海棠花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