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是代表团圆的明月,当看到它时,人们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或朋友,从而引发思念之情。苏轼《明月几时有》就是一首中秋思乡词。这首词是作者于中秋之夜在密州所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家人分离,中秋佳节倍感孤寂,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一开始就以一个疑问句发问,“明月几时有?”,从古至今明月一直都有,并没有确切的时间可以回答。接著,他把酒问天,似乎想从苍天那里得到答案。可是,天上的宫阙裡现在是什么年份,他并不知道。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迷茫和对宇宙的感慨。
下阕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接著说,他想要乘风飞回天上去,但又担心天上的琼楼玉宇太高,自己承受不住那裡的寒冷。于是,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留在人间起舞弄清影,反而觉得更加惬意。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苏轼回到现实,看到朱红色的楼阁和低垂的丝质窗帘,都被月光照得通明。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想不通,为什么月亮总是在离别的时候才显得如此圆满?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苦的感伤和对圆满生活的渴望。
结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最后感叹,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但是,他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团聚,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团圆的渴望。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词中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用词凝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例如,“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句,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想象丰富,奇思妙想。苏轼在词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奇思妙想,创造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意境。例如,他把明月比作“玉盘”,“琼楼玉宇”比作“天上的宫阙”,“清冷”比作“冰轮”,等等,这些比喻和想象都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3. 情感真挚,感人肺腑。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这些情感都表达得真挚感人,令人动容。
4. 结构严谨,跌宕起伏。词的结构严谨,跌宕起伏,节奏感强。全词共分为三部分:上阕写中秋之夜的景象,下阕写作者的思乡之情,转阕写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句表达了作者对团圆的祝愿。这三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全词读来一气呵成,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