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其父苏洵为散文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同举进士,苏洵为榜眼,苏轼为第二。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被贬为杭州通判。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
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苏轼被贬为惠州安置,1089年被贬为琼州别驾。
哲宗继位后,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曾出使西夏,后贬为定州知府。
1100年,苏轼再次被贬为惠州安置,次年病逝于惠州。
苏轼的《琴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期间。
全诗如下:
琴诗
君琴与君别,十年今复逢。
琴身虽未变,主人鬓已星。
衰杨老屋对,居士废居情。
况闻数行句,犹是昔年声。
暮雨萧条坐,寒声一片情。
欲知哀乐事,须听听我鸣。
苏轼在《琴诗》中,将琴视作自己的知音,并通过琴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诗中,苏轼与琴别离十年,再次相逢时,琴身依旧,而自己的鬓发已经斑白。
这是对时间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诗中,苏轼借琴声倾诉自己的哀乐之情。
在暮雨萧条的夜晚,琴声一片寒凉,让人感伤。
诗人希望他人通过琴声,了解自己的哀乐。
苏轼的《琴诗》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2、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3、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
4、诗歌节奏明快,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