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一个独特的存在,那就是“哈巴狗”。“哈巴狗”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在诗中,白居易用“哈巴狗”来形容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这里的“哈巴狗”,并不是指真正的哈巴狗,而是指杨贵妃的宠幸导致了唐玄宗的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白居易用“哈巴狗”来形容杨贵妃,既是对杨贵妃的讽刺,也是对唐玄宗的批评。
后来,“哈巴狗”这个词逐渐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受到宠幸的妃子和嫔妃。宋代诗人陆游在《宫词》中写道:“三宫六苑尽妖娆,争献奇葩斗妍娇。唯有一人独得宠,哈巴狗样舞中央。”这里的“哈巴狗”,同样是指那些受到宠幸的妃子和嫔妃。
到了明清时期,“哈巴狗”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明代诗人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道:“俺曾见金屋藏娇,那怕飞燕瘦如娇。也要学潘安弄假,养个哈巴狗儿叼。”这里的“哈巴狗”,已经不再是用来形容妃子和嫔妃,而是用来形容那些被富贵人家所豢养的宠物狗。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哈巴狗,出西洋。毛长而软,色黑而白。性驯良,喜舐人。俗呼为哈巴狗。”袁枚在诗中对哈巴狗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哈巴狗是来自西洋的。
由此可见,“哈巴狗”这个词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从一开始用来形容受到宠幸的妃子和嫔妃,到后来用来形容被富贵人家所豢养的宠物狗,再到最后用来形容一种来自西洋的狗,“哈巴狗”这个词的含义经历了从贬义到褒义再到中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