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太宗 李世民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事,莫先问。
闻见之,亦勿忘。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可驯致。资禀异,事能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从前,孟母为了让孟子的学习环境好,多次搬家,最终在学者旁边安了家。后孟子成为一代亚圣。
窦燕山,为人正直有义。他教导五个儿子,后来五个儿子都成为有姓名的人。
父母生养了孩子,却不去教育他,这是父亲的过错。老师教导学生,却不能严格要求,这是老师的懒惰。
孩子不学习,不是应该的。小时候不学习,老了还能做什么呢?
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懂得道理。
做人,在年少的时候,一定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黄香九岁,就知道给父亲暖被窝。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
孔融四岁,就知道把梨让给哥哥吃。对于兄长,我们应该尊敬。
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想了解某件事,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多问多看。
听到或者看到的事情,一定不要忘记。不要自暴自弃,不要放弃自己。
圣人和贤人,都是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达到的。人的资质不同,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
有志向的人,事情最终能够成功。项羽破釜沉舟,终于攻破了秦军的函谷关,灭亡了秦朝。
勤奋努力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
1. 昔孟母,择邻处:昔,从前。孟母,孟子的母亲。择邻处,选择邻里居住的地方。
2. 子不学,断机杼:子,儿子。断机杼,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孟母为了让孟子专心学习,曾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来表示自己对孟子学习态度的不满。
3. 窦燕山,有义方:窦燕山,唐朝人,名窦禹钧,燕山人,官至宰相。义方,正直的品行。
4. 教五子,名俱扬:教,教育。五子,窦禹钧的五个儿子。名俱扬,名声都很好。
5. 养不教,父之过:养,抚养。教,教育。父之过,父亲的过失。
6. 教不严,师之惰:教不严,教育不严格。师之惰,老师的懒惰。
7. 子不学,非所宜:子不学,孩子不学习。非所宜,不是应该的。
8. 幼不学,老何为:幼,年幼。老,年老。何为,做什么。
9.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琢,玉不经过雕琢。不成器,不能成为器皿。
10. 人不学,不知义:人不学,人不经过学习。不知义,不懂道理。
11. 为人子,方少时:为人子,做人。方少时,年少的时候。
12. 亲师友,习礼仪:亲,亲近。师友,老师和朋友。礼仪,礼貌和仪式。
13. 香九龄,能温席:香九龄,黄香,九岁的时候。能温席,能够给父亲暖被窝。
14. 孝于亲,所当执:孝于亲,孝顺父母。所当执,应该坚持的。
15. 融四岁,能让梨:融四岁,孔融,四岁的时候。能让梨,能够把梨让给哥哥吃。
16. 弟于长,宜先知:弟于长,弟弟对哥哥。宜先知,应该先知道。
17. 首孝弟,次见闻:首,首先。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次,其次。见闻,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18. 知某事,莫先问:某事,某件事。莫先问,不要怕麻烦,一定要多问多看。
19. 闻见之,亦勿忘:亦,也。勿忘,不要忘记。
20. 勿自暴,勿自弃:勿自暴,不要自暴自弃。勿自弃,不要放弃自己。
21. 圣与贤,可驯致:圣,圣人。贤,贤人。驯致,通过学习和努力达到。
22. 资禀异,事能移:资禀异,资质不同。事能移,事情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
23.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有志向的人。事竟成,事情最终能够成功。
24.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破釜沉舟,项羽在渡过淮河后,把船凿沉,把锅打破,表示不后退,一定要打败秦军。百二秦关,秦朝在函谷关到咸阳之间设置的一百二十个关卡。终属楚,最终归属楚国。
25. 苦心人,天不负:苦心人,勤奋努力的人。天不负,上天不会辜负他。
26.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为了打败吴国,卧在柴草上,尝着苦胆,来激励自己发奋图强。三千越甲,越国的三千名士兵。可吞吴,可以打败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