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春二月,经襄阳往河南监察御史任,途经武陵(今湖南常德桃源),写下了这篇诗。
诗人沿着桃源古道前行,只见“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不禁想起了晋人王嘉《拾遗记》中的故事:汉末名士刘康,避世居于此地,“遂养颜自保,家无尘垢,器无垢瑕,勿与人事,以享太平”。他还编写了一部《桃源记》,记述了这个名叫桃源的仙境。诗人的诗句,化用并借鉴了王嘉《拾遗记》故事中“流水如镜,肥鱼跃于波上”等句。
但诗人并没有陶醉在眼前的秀丽景色之中,而是顺势抒发了内心的郁郁不平:“欲采春华赠远人,樽前相劝更相亲”。他想把一束鲜艳的桃花采摘下来,送给远方的朋友一同赏玩,然而他最终却没有做。因为他在前途茫茫的路上,远行的路上,思绪万千,不知自己这一去,还会不会回来。这是诗人借物抒情,委婉地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和对友人的关切。因此,愈是看到眼前的春光美好,诗人愈是感到惘惘不乐。
此诗是元稹的绝笔词,用朴实自然的白描手法,叙事和抒情交织在一起,写景与咏事结合起来,将眼前看到的风景和心中即景生情抒发出的感慨交融在一起来描写。诗中的语言流畅自然,意境优美深远,是元稹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