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题西林壁全诗及意思?

首页

题西林壁全诗及意思?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体裁】:七言绝句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 题:写,题写。西林壁:在庐山五老峰下,为苏轼所题。

2. 横看:从左边看。岭:山脊。侧:右边。峰:山顶。

3.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认识庐山真正的样子。只缘:只因为。身在此山中:身处此山中。

翻译

从左边看庐山,它像一道山脊;从右边看庐山,它像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身处此山中。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所作,描写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风光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起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出了庐山山势的雄伟险峻和变化多端。苏轼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不同的景色:从左边看,庐山像一道连绵的山脊;从右边看,庐山像一座高耸的山峰。远处的庐山,连绵起伏,气势磅礴;近处的庐山,层峦叠嶂,错落有致。诗人用“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四个方位,写出了庐山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和变幻莫测。

颔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诗人对庐山风光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庐山风光如此美妙,但诗人却说自己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这是为什么呢?诗人接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原来,诗人身处庐山中,被眼前的景色所迷惑,所以看不到庐山的全貌。这句诗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易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赞美了庐山风光的壮丽秀美,又揭示了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秋天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苏轼曾多次游览庐山,并写下了许多赞美庐山风光的诗篇。这首《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庐山游览时,看到庐山景色壮丽秀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了不同的景色,不禁感叹庐山风光的变幻莫测。诗人接着联想到人生,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不易看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因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感慨。

热门工具

Copyright© 名字网-专业婴儿宝宝起名网站!闽ICP备2022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