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伯牙》一诗创作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王安石正在担任宰相之职,正值变法时期。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力。在这首诗中,王安石借用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高山流水之交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渴望。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琴师,姓俞,字伯牙。钟子期,楚国樵夫,以善于听琴而闻名。传说伯牙善于弹琴,高山流水皆能弹奏出其韵致,然而知音难觅。一天,伯牙在高山弹琴,钟子期恰好路过,听出了伯牙所奏之曲正是对高山流水之景的描述。伯牙大为惊叹,两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不再弹琴。
王安石的《伯牙》一诗正是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诗中,王安石将自己比作伯牙,将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变法的人比作钟子期。王安石希望能够找到像钟子期一样能够懂得自己的人,与自己携手共进,共同推行新政。
王安石的《伯牙》一诗共四句,分别是:
> 伯牙绝弦于钟期,千载之下犹可悲。
> 世人皆欲觅知音,千古难遇伯牙期。
> 伯牙有琴无复弹,知音断绝响在弦。
> 我愿做伯牙后身,惟愿知音永不绝。
第一句中的“伯牙绝弦于钟期”是指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摔琴断弦,不再弹琴。王安石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希望能够遇到像钟子期一样能够懂得自己的人。
第二句中的“世间皆欲觅知音”是指世间的人都希望能够找到知音。王安石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渴望,也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无奈。
第三句中的“伯牙有琴无复弹”是指伯牙在钟子期去世后,虽然仍然有琴,但再也不会弹了。这句话表达了伯牙对钟子期的悲痛和悼念之情,也表达了伯牙对知音的渴望。
第四句中的“我愿做伯牙后身,惟愿知音永不绝”是指王安石愿意做伯牙的后身,希望能够找到像钟子期一样能够懂得自己的人,并希望知音永不绝。这句话表达了王安石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变法成功的信心。
王安石的《伯牙》一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变法成功的信心。这首诗是王安石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