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三年(1080 年),王安石罢相后,于次年被贬为江宁知府,后又贬为知舒州(今安徽安庆)。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去世。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中年罢相退居金陵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期间。诗中描绘了山中幽静闲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岸南岸北,到处都是春天的绿水,金陵城东的钟山,在绿水环抱之中,显得秀丽多姿。诗人站在山中观赏湖光水色,但他却看不到湖中的鱼和岸边的花,只见群鸥日日飞来,在湖面上盘旋飞翔。这一句诗,描写了春天的湖光山色,也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花落家僮未扫去,枇杷风起却如雷。
现在正是春天,百花盛开,但诗人却说“花落”,这说明诗人的心情很忧伤。家童疏懒,花落了也不打扫,任其凋零。枇杷树在风中摇曳,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诗人听到枇杷树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想到自己的仕途也像这枇杷树一样,任凭风吹雨打。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愤懑和孤寂之情。
黄昏散步下山去,明月不归山顶宿。
黄昏时分,诗人散步下山,他看到明月并没有归宿,他想到自己也是一个没有归宿的人。诗人用“明月不归山顶宿”来比喻自己 仕途的失意,也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之情。
山深闻钟响,钟声长复长。
诗人走在山中,听到钟声从远处传来,钟声悠长而深沉。诗人听到钟声,他想到自己已经离开了官场,过上了闲居的生活,他感到十分清净和安宁。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