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题为“凉州”,是指当时的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是唐朝西北边陲重镇,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王瀚出任凉州都督。在凉州任职期间,王瀚写下了这首《凉州词》。
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然而,凉州也是一个军事重镇,是唐朝抵御西域诸国的屏障。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汉朝,凉州是西域都护府的治所。在唐朝,凉州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统辖着西域三十六国。
王瀚出身官宦之家,早年即以诗文知名。开元二年(714年),王瀚出任凉州都督。在凉州任职期间,王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凉州词》是王瀚在凉州任职期间所作。这首诗反映了王瀚在凉州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在凉州的感怀。
《凉州词》全诗共四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一句写黄河从远处奔腾而来,消失在白云缭绕的群山之中。第二句写凉州城孤零零地耸立在万仞高山之间。这两句诗描绘了凉州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凉州的偏僻和荒凉。
第三句写羌笛的悲鸣,第四句写春风吹不到玉门关。这两句诗抒发了王瀚在凉州的孤寂和愁绪。
《凉州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全诗仅四句,却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塞外风光图,也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感情。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全诗通篇押“山”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诗歌意象丰富,富有象征意义。诗中出现的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等意象,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