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创作于公元802年(贞元十八年)。当时,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刺史,心情非常郁闷。有一天,他登上了朗州城楼,远远地望见了洞庭湖。洞庭湖的浩瀚烟波和壮丽景色,让他不禁心旷神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望洞庭》这首诗的诗题非常直白,就是说作者站在高处眺望洞庭湖的场景。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湖面辽阔,烟波浩渺,景色十分壮丽。刘禹锡站在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洞庭湖水天一色,白帆点点,渔舟唱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在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这首诗的诗题简洁明了,准确地概括了诗歌的内容。诗题中的“洞庭”二字,既点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对象,也暗示了诗人登高远眺的视角。诗人站在高处,可以将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诗题中的“望”字,既表现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暗示了诗人登高远眺的悠闲和闲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