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名作。这首诗的背景是,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荆州,张九龄思念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望月怀远》全诗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清光,登楼望满月。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生西斜。
唯将迟暮送将晖,何日归家洗客巾?
诗怀一点流离地,万里江山暮蔼昏。
这首诗共四首,每首四句。第一首写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抬头望月,发现月亮高悬在海天相接之处,此时此刻,远在他乡的亲人也在望着这轮明月。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思念亲人,整夜不能入睡。
第二首写诗人对妻儿思念。灭烛怜清光,登楼望满月。诗人熄灭了蜡烛,登楼赏月。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怜惜幼小的儿女,他们还不知道思念长安。
第三首写诗人对故乡风光的思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春江潮水连绵不断,海上明月与潮水相映生辉。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想到春江之水流经千里,明月也随之流淌,哪一个地方的春江没有明月呢?
第四首写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抬头望月,看到江天一色,皓月当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不禁想起,江畔最早看见月亮的人是谁?月亮最早照射的人又是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感慨人生代代相传,而月亮却年年相似,亘古不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不知道月亮在等待什么人,但它却年复一年地照耀着长江的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诗人看到白云悠悠飘过,不禁想起青枫浦上的离愁别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诗人猜测,今夜谁家的小船在江上漂泊?哪座明月楼上的思念之人在思念着远方?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诗人想到,今夜的月光一定也在照耀着远方离人的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想象着,离人的思绪就像帘子一样,怎么也挥之不去,就像砧板上的衣物一样,怎么也拂拭不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诗人此时与亲人相隔千里,不能相见,只能祈求月光能够代替他照耀亲人。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诗人想到,鸿雁飞翔,月光无法照到它们,鱼龙潜游,月光也无法映照到它们。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昨夜梦见闲潭中落花缤纷,可惜春已过半,自己却还没能回家团聚。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生西斜。诗人看到江水流逝,春天将要结束,江潭中的月亮也已经西斜。
唯将迟暮送将晖,何日归家洗客巾。诗人只能用晚霞来送走夕阳,心里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洗去一身风尘。诗怀一点流离地,万里江山暮蔼昏。诗人满怀忧伤,流离失所,看着万里江山笼罩在暮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