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中“寒冬”一词,常用来形容天气寒冷、气候萧索的冬季,也暗指逆境、困难、苦难或令人感到悲伤和孤独的情绪。
在诗词歌赋中,“寒冬”往往与“风雪”、“朔风”、“霜雪”等意象结合使用,烘托出萧瑟、悲凉、寂寥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冬日清晨的景色,江水奔腾,猿声哀鸣,轻舟飞快地驶过万重山峦。诗人以“猿声啼不住”来烘托出冬日旅途的艰辛和孤寂。
杜甫的《冬日有怀李白》:“飞蓬各自远,且尽杯中物。欢会须重阳,虚此白日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深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冬日,诗人与李白相隔千里,但他相信他们终会重逢,在重阳节那天欢聚一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中描绘了诗人中秋之夜赏月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诗中写道:“高处不胜寒”,表明他虽然向往天上的美好生活,但他也担心自己无法承受那里的严寒。
陆游的《夜游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诗出自陆游的《夜游宫》,是一首悼念岳飞的诗。诗中,陆游借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流行于战国时期的古词,来表达自己对岳飞的深切悼念和对奸臣秦桧的强烈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