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有幽趣源自王渔洋的《秋柳图》序里的语句:
郡人李舍馆,家拥《东坡文集》本甚富,重以中年交友,恒千金交一人,其人必有美誉,名节如山海屹立不移。语之文章,则信手写来,怊乎如神。有画竹、竹石,皆妙绝。偶过其家,其夫人遗余《秋柳图》一轴,与舍馆书画诸品,别成境界。微波漠漠,疏柳萧萧,寓目生寒,触绪生怜。
于此观之,腰缠万贯,远比声名更能让人交到知己。此等文雅之友,聊以笔墨往来,挥毫舞墨间,诗书翰墨之间,便自成不朽韵事。作者最倾心的,还是那副《秋柳图》。
他认为,在这幅画中,画家抓住了柳树的精髓,即使是在寒秋中,依然展现了幽静、肃穆的美感,这便是“物外有幽趣”。这里所说的“物外”,指的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可以是自然,也可以是艺术,或是情感。“幽趣”指的是一种深藏不露、难以言表的美感。所以,“物外有幽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自然、艺术作品或情感中,存在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体验到“物外有幽趣”的美感。比如,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看着青山绿水、花草树木,我们就会感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美感,这便是“物外有幽趣”。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一首诗词、一篇美文时,我们也会感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便是“物外有幽趣”。当我们与挚友相聚,畅谈人生、共叙友情时,我们也会感到一种深藏不露的美感,这便是“物外有幽趣”。
“物外有幽趣”的美感是深层而持久的。“人过留名”,即是一种对“身外”美好的执著追求。不朽,几乎是每个人对人生的期盼。“身外无物”,若以“身外”为终点,便已无“名”可言。所以,“物外有幽趣”就是对“身外”的执著追求,是满足“身外”志向“不朽”的追求的途径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