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五月,陆游离开蜀地,渡过嘉陵江,再次准备北伐,他到陕西凤翔,受到当地守将的热情款待。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月,陆游随军进驻凤翔附近的秦岭之麓,与朱熹等人会面。三月,陆游离开凤翔,经陈仓、武功、兴平,于四月一日到达长安。在长安,陆游与秦桧的儿子秦熺相遇,秦熺当时担任御史中丞,是秦桧的心腹。秦熺对陆游冷嘲热讽,陆游愤然离开长安,于四月中旬回到临安。
在临安,陆游得知秦桧已经病死,南宋朝廷准备再次北伐。陆游立即上书宋孝宗,要求参加北伐。但宋孝宗犹豫不决,没有同意陆游的请求。陆游十分失望,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正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山阴。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再次出任隆兴知府。隆兴府位于江西九江,是南宋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隆兴府任职期间,积极整顿军备,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月,宋孝宗再次下诏北伐。陆游立即率领隆兴府的军队北上,与其他各路宋军会合,共同攻打金军。但由于宋军内部矛盾重重,指挥不力,北伐最终失败。
陆游在北伐失败后,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回到临安。他从此不再出仕,专心著书立说。陆游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其中《西林壁》就是他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西林壁》这首诗作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天。当时,陆游已经63岁,他隐居在浙江绍兴的西林寺。一天,陆游登上西林寺的山顶,俯瞰山下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创作背景,让读者知道这首诗是在西林寺的山顶写成的。
其次,这首诗的题目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思想。陆游在西林寺的山顶上看到的景色,是壮丽而广阔的。这首诗的题目,就暗示了陆游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最后,这首诗的题目还表现了陆游的旷达豪迈的胸襟。陆游在西林寺的山顶上,俯瞰山下的景色,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这首诗的题目,就表现了陆游的这种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