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即新年第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其习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岁首欢庆活动。受到古代历法的影响,元日的日期曾有所变化,直到秦代才统一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这一天,人们习惯以祭祖、拜年、互赠礼物、贴春联等方式辞旧迎新,以期在新的一年里福寿安康、万事如意。
北宋年间,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以新政变法而闻名,但也因此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岁末,王安石被罢相回乡,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县。次年初春,王安石应邀到江宁县令杨直卿府中赴宴。宴会上,王安石赋诗一首,名为《元日》,表达了对新年的憧憬和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改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元日》诗共八句,诗的开头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写出了除夕夜燃放爆竹辞旧迎新的热闹景象,以及春风送暖、新春伊始的美好氛围;中间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元日清晨万家灯火通明、处处张贴新春对联的喜庆场景;后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江花江草接天连。晓雾将歇猿梦醒,春风不动鸟归巢",从船只、江花、江草、晓雾、猿猴、春风、归鸟等意象入手,描绘了元日早晨江南地区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王安石在诗中流露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改革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在当时的情况下,元日对于王安石而言,或许就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这首诗通过对元日节日风俗和江南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新的一年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