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佳节时,苏轼在密州所作。这句诗概括了胡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些糟粕,需要我们剔除。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胡适的这一观点,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苏轼在词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圆美满,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明月。这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与“团圆”的继承。
但是,苏轼在词中也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对于天上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对人间的世事变迁感到感叹。这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生老病死”与“无常”的批判。
胡适和苏轼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批判性的继承。胡适的这一观点,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